close

在那一段萬年溪畔楊柳青青的歲月裡,來回穿梭的三輪車正是是溪畔流動的風景之一,到第一戲院前的三輪車招呼站揮一下手,車伕就會戴著客人到目的地,循著隨風搖曳的楊柳,來去車站、來去醫院、來去聽歌、看電影,在那個時代前進軌跡中,總少不了三輪車伕的汗水。

 

大約在民國450年代,屏東市區還沒有計程車,公車也不發達,完全靠人力的三輪車成了民眾主要的交通工具,那時走在街上,經常可見三輪車穿梭其間,尤其是萬年溪畔,有旅社、歌廳、戲院及酒家聚集,萬年溪畔的生意自然不差, 在那一代人的內心深處裡,也許還藏著一段搭三輪車趕「趴」(現代語,party之意)的瘋狂記憶。

 

今年64歲的林甘彩在40多年前即是市區的三輪車伕之一,以前的人儘管觀念守舊,但是那個時代的女車伕似乎不少,「大家都是甘苦人,男女都得打拚才有得吃」,林甘彩還記得自己是在民國59年前後加入了車伕的行列,為了貼補家用,再苦也要踩著前進。

 

那個時候在屏東市區的三輪車招呼站(當時的人稱之為「車班」)有好幾處,包括電信局、國際戲院、飛機場、大埔、南區市場、歸來、大東戲院及萬年溪畔的第一戲院前,各站之間並定有默契,可不能隨便撈過界,車伕如果在路上遇到散客,只能搭載距離15公里以內的短程客人,如果是長程客人就得到招呼站,由排班車伕服務。

 

萬年溪畔的第一戲院該是當時市區最嚮亮的戲院之一,戲院前的車班大約有15輛三輪車左右輪流在此排班載客,有時候如果遇到好片上檔或是有明星登台,戲院前的三輪車生意保證火紅得不得了,據說當年就曾有藝霞歌舞團到第一戲院登台演出,在屏東市區轟動一時,戲院前的三輪車伕不知道來回載了多少戲迷圓夢。

 

還有到「美國仔醫院」也是萬年溪畔的熱門路線,所謂「美國仔醫院」,即是現今的屏東基督教醫院,由於是挪威人所創,當時地方人統稱外國人為「美國仔」,因而得名,在屏基30周年紀念特刊中,就有病患回憶,當年就是乘著女車伕所騎的三輪車到醫院就醫的。

 

民國50年代左右,市區三輪車一趟的車資大約在5元至10元間,如果載到市郊的海豐,大約20元左右,據林甘彩回憶,那時候一天大約能賺150元左右,有時候到機場戴到外國人,給的小費更大方,半世紀之後想起來,她都還記得當時拿到小費的喜悅,就像中了愛國獎券一樣。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這是那個時代最流行的童謠之一,三輪車也是那個時代的共同記憶,許多的人情溫暖都發生在這小小開放的車廂內,林甘彩還記得,有時候載到身材較壯碩的客人,如果又遇到上坡路段,那真是得使勁吃奶的力氣,但是多數的客人非但不會抱怨,甚至還會下車幫忙推車,汗水中的人情趣味,莫過於此。

 

1953年一名三輪車伕林銀德儘管自己生活清苦,看到貧窮的客人,照樣挺身相助,拉車根本不收錢(見聯合報,1953223);19687月一名三輪車伕林信夫在屏東市中正路與北平路中拾獲11000元的現金送至派出所,拾金不昧還獲表揚(見聯合報,1968724),這些報載的事件中,更呈現三輪車上的人生百態,儘管歲月流轉,那依舊是萬年溪畔最動人的時代風景之一。

 

也許三輪車並不是時代進步的表徵,1978年起屏東市開如分批徵收三輪車,政府以每輛8000元至12000元的代價徵收有牌照的車子,一直到19793月止,但是很多人至今仍然懷念三輪車的速度,那種坐在車廂裡可以看到街景、聞到花香,那種與市街的特別互動。

 

據說,在三輪車即將告別時代的那一段時間,許多外地的遊客到屏東市,會特別搭三輪車體驗一番,甚至還有都市來的遊客會要求來個「市區觀光一日遊」,儘管那時候市區已有了計程車,但是更多的人是衝著三輪車的懷舊而來。

 

自從1979年三輪車告別屏東市迄今已經30多年,如今隨著萬年溪整治有成,溪畔的楊柳再度迎風搖曳,很多人又開始在流動的楊柳絮中,懷念起流動的三輪車,在開放式車廂裡依稀還留有那個時代的汗水、那個時代的速度,還有那時代溫熱的人情。

本文出自 健康醫藥 – 遠離慢性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pewivy 的頭像
    apewivy

    小丹丹的正妹情報站

    apewi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