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後3年 重建產業路漫漫(戎華儀報導)
三年前的八月八號,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造成近七百人死亡。三年過去,居民有了棲身的永久屋,但是就業問題和產業發展,都不是三年就可以解決,政府在中央雖有規劃,但想法和居民也有落差,又與地方實際執行層面有無數的問題有待協調。重建路漫長,日子總是要過,如果沒有妥善解決,反而會醞釀新的社會問題。
莫拉克災後,包括慈濟、世界展望會和紅十字會分別興建永久屋供災民入住,每個重建區也隨著不同的贊助團體而有不同的風貌和管理方式。不過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集合式的住宅,一排排兩層樓房屋,家家戶戶有電表,對漢人來說也許很習慣,但在山上的原住民已經習慣山林裡的生活,山上有山泉水,水開得再大都不用錢,接受打開需要付錢的水龍頭的生活,接受永久屋和新環境,似乎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
三十一歲的高雄大愛園區泰雅族青年「馬性」:『其實...到什麼樣的環境,因人而異啦,我自己個人想法是說,到了一個環境,我們必須要適應環境,畢竟這是人家所謂的...一些規定,所以一定要必須去遵守。』
由佛教團體慈濟基金會認養的高雄大愛園區裡,有來自前高雄縣桃源、那瑪夏、茂林、甲仙、六龜、杉林和旗山等地的災民。裡面的住民除了平地漢人,有布農、排灣、泰雅、魯凱族和鄒族等多個族群,各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居民在入住初期曾因為宗教信仰不同而產生衝突,這些問題也在去年園區內有天主教堂後漸漸淡化,不過問題還不只這些。
布農族的大愛園區生活管理委員會主委孫榮顯指出,就業是園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他擔憂,光靠慈濟和慈善團體幫忙也不是辦法,園區內這一年來成立工作坊,讓部分居民學習手工藝,最近將到市區舉辦成果發表和展售會,不過工作坊的運作是否真的已經成熟到「準備好了」,足以靠自己的力量去經營,也還是未知數。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各有特色專長,收入不見得能完全倚賴做手工藝。
孫榮顯:『布農族跟鄒族,這種琉璃珠什麼的,沒有興趣,他們只會務農。跟環境有關係,因為我們居住的地方都是土地肥沃的地方。屏東排灣族都是石頭、石板那些,他們比較著重雕刻跟手工,所以硬要教我們做手工,除非是有點排灣族的血統,有混到血統的,奇怪,他就有興趣。』
園區居民安頓後,就業和產業發展的結合,能否發揮能量、結合周邊的產業和區域發展做規劃,問題錯綜複雜。孫榮顯說,政府在中央雖然有願景,但和地方的理念不同,後續執行和當初的規劃有落差。像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永齡基金會在園區旁利用台糖的空地闢建了「永齡杉林有機農業園區」,原本號稱可以提供五百個工作機會,讓永久屋的居民自給自足,居民也寄予厚望,不過目前實際能吸收的居民只有不到七十人,而且未來將轉型成為有機農場訓練所,和原來的規畫大不相同。雖然他們看得到中央用心想要幫助園區,但是地方卻沒有配合。
孫榮顯:『我們那瑪夏跟桃源兩個區幾乎百分之八十都是務農,應該朝這個部分,農業局跟農委會要好好去想,把農會拉過來好好規劃,不然在這邊,我們好幾個本來是非常有活力、精神的農民都...攤掉了。我現在慢慢在協調,找這邊的區塊,因為這邊大的區塊永齡已經佔去了。看看吧,因為他們說六年(後)交給市府、交給我們,每次執行長說交給你們,你們沒有人接,我救回他一句:當然沒有人接,你不訓練我們啊!這邊人才濟濟你們都不去訓練、不給他參與,怎麼可以接?完全平白不知道你們的作業,叫我們怎麼接?這就是背道而馳,跟我們原先所構想的...你要把這些人訓練進來,六年的時間應該都可以學會啊!』
『如果市長陳菊重視這個地方的話,她應該派個副市長可以做任何協調,很多事情我們在市府這邊沒辦法溝通協調。你(中央)放執行長就不得了,重建會的嘛,但是好幾次都...我擔憂就在這邊。我想想,不要當了,給他們這樣...我自己生活就好,但是想想這些同胞都是跟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跟我們一起下來的。政府是很用心,但是沒有後續的想法,他們也推了一些產業,兜不起來,就是在市府這邊。』
相較之下,世界展望會認養的屏東禮納里部落少了大愛園區的多重衝突,大家有遷村的共識,居民仍然夢想有一天還可以回到山上的舊部落。
禮納里所在的位置,原本就是瑪家鄉排灣族人的地盤,在莫拉克風災來襲前就被劃定成為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人的遷村預定地。颱風來襲,使得這裡變成安置好茶、三地門鄉大社村和瑪家鄉瑪家村災民共同的居所。
漢名陳再輝的好茶村遷村推動委員會會長Baru認為,雖然村民因為風災被集中安置,但是現在族人已經在此落腳,他們就不應該再被稱為災民、繼續當個受幫助的對象,想要搬回山上的居民不是沒有。
Baru:『其實我們都會想要回去舊部落,那是未來的夢想,等到那邊環境都安定之後,由其現在這幾年全球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我們還要觀察一段時間,如果那邊安定、都沒有問題,我們能力到了,還是想要回去,享受那邊享受我們的天地,但是有個條件就是生活上必須能夠自立自足,才能過得去。所以我們希望在山下提升我們的生活能力、能量,將來才有力量到那邊(山上舊部落)去,才能享受過去我們在山上的天地。』
八月初,記者走訪禮納里部落,原住民媽媽們坐在門前編織著打算賣出去的手工藝品。當莫拉克過後三年的他們告訴大家自己不再是災民,要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如果哪天當你在市面上買到他們的產品,卻不知道這是一群住在永久屋的人做的,他們才算是真的走出來了吧。
(圖:戎華儀攝)
【加入MSN 新聞粉絲團】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